歷史沿革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1926年,時任新會縣縣長的黃維玉鑒於孫中山曾幾度進出江門從事革命活動,在江門地區又有他的黨徒陳少白、慧真和尚和陳宜禧等眾多同盟會會員,於是倡議在江門興建一座孫中山紀念公園,地點選定在范羅岡山。
范羅岡山雖然相對高度僅得17.5米,然而卻是周圍數里最高的山峰。其實孫中山並沒有到過此地,但因為該山正對江門商業中心常安路,旺中取靜,又或因范羅岡村富有革命傳統之故,所以選取范羅岡山闢建為公園。
江門中山公園的興建分為三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主要興建南北兩個入口的牌坊、石級和一些亭閣。正門為南門(80年改為向西),正對常安路,建有牌坊一座,牌坊通寬10米,高12米,混凝土結構,4柱3間3樓,明樓為歇山頂,次樓為卷棚頂,均為綠琉璃瓦蓋頂。4根柱的截面為長方形,底座飾有抱鼓石,明間寬4.8米,次間寬2.1米。牌坊前面為22級石階,寬8.5米,兩旁有混凝土欄板。牌坊正中刻有由當時任新會縣縣長黃槐庭手書的“中山公園”四字。北門也建有一牌坊和石級,但不如南門的規模大。園中建有燕亭、籍公亭、十字亭等幾座亭閣。工程於1926年冬動工,1927年建成,費用由江門市民、華僑捐資。
笫二期工程為興建中山紀念堂。所需資金由江門商會和海外華僑、港澳同胞湊足。中山紀念堂長38米,寬25米,建築面積950平方米,是公園內最大、最漂亮的建築物。內設有座位600個,舞台一座,可供開會及演戲之用。門口懸掛著由當時江門駐軍首長、國民革命軍笫四軍第十二師師長(後任笫一集團軍笫二軍軍長)香翰屏所寫的“中山紀念堂”匾額。
江門中山紀念堂於1927年動工,1929年建成,為磚、木、角鋼金字架混合結構,北歐風格。雖然規模遠遠比不上廣州的中山紀念堂,但其動工及竣工時間均比廣州中山紀念堂(1928年3月22日動工、1931年10月10日竣工)為早,是為中國第一座、也是至今尚存最古老的中山紀念堂。
1929年底,江門市市長嚴博球行將卸任,為紀念他築路有功,人們用築路餘款3000多元,委託會城建築師龔容漢設計,在中山公園的入口處興建了一座“去思亭”,這便是江門中山公園的第三期工程。 1929年1月,嚴博球接任江門市政廳長,隨即成立“江門市政促進委員會”,集資20萬銀元,大搞江門市政建設。至年底,江門先後修好了魚欄至聚源路口1.8公里長的長堤路和釣台路,又擴建、修建了太平路、塘步路、新市路、寶善路、蓮平路、更興路等13條馬路,並把常安涌填平,變為常安路,全部鋪上水泥或瀝青路面,新修馬路的馬路總長度達3658米,江門這個古老墟集從此有了現代城市的味道。
去思亭平面為正方形,邊長5米,面積25平方米,重檐攢尖頂,擔角上翹,綠琉璃瓦頂,亭頂於以綠琉璃寶珠,亭頂用4根花崗石圓柱支撐。亭內原立有一座嚴博球的立像和刻有建亭始末的石碑。
江門中山公園建成後,免費供人們休息、遊覽。
1939年3月30日,日本侵略軍占領江門,隨即在蓬江酒店設立日本南支那派遣軍重久旅團司令部。由於中山公園南鄰蓬江酒店,北臨新寧鐵路,又是城內的制高點,地理位置重要,日軍便在山上修築工事,設定炮台和機槍陣地。中山公園頓成軍事禁區,遊人不得進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9日下午,駐江門日軍一二八聯隊隊長高谷從蓬江酒店日軍司令部徒步前往設在紫茶路黃家祠的六十四軍前進指揮部,拜見軍長張弛,商洽有關江門防區日軍投降事宜。隨後,中山公園的日軍軍事據點被撤銷,但工事未拆除。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節節敗退。1949年10月23日,駐江門三角塘的國民黨廣東省保全司令部暫編第二縱隊1000多名官兵宣布起義,25日,起義部隊奉命集中在江門中山公園內的中山紀念堂廣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代表吳楓宣布正式接收、改編該支部隊。
1951年1月12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江門從新會劃出設市。隨後,市府撥出專款對中山公園進行修建,炸毀、剷平了日軍設定的炮台和工事,對中山紀念堂進行內部整修,把門口香翰屏書寫的匾額摘下,掛上由書法家黃兆紀書寫的中山紀念堂匾額。此後,中山紀念堂便成了江門市委、市府召開會議的專用會堂。江門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便是在這裡召開的。
解放後,江門市政府分別於1950、1962、1975、1980年四次撥出專款對中山公園進行重修、擴建,並增建了江門市圖書館(後遷往鳳凰山)、江門市青少年宮等。其中1980年那次規模最大:劈開正門的山坡闢為連線躍進路和常安路的馬路,把正門挪到旁邊改為向西。
主要景點
位於江門中山公園內的中山紀念堂每逢周五、六、日和法定假期的上午9點至下午5點免費向市民開放,其餘時間閉館。
中山紀念堂是江門市為紀念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於1927年興建,1930年元旦落成,隨後經過1950年、1965年、1980年三次修葺。2009年,民革江門市委會提出了重建修葺江門市中山紀念堂的建議後,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專門撥款450萬元進行了第四次全面修葺,並於2011年7月22日修繕落成並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現建築占地面積950平方米,由放影室、戲台、化妝間及觀眾坐席等組成,頂部原為工字鋼樑結構,1950年重修後改為鋼筋水泥結構。
2012年5月28日,在江門中山紀念堂前隆重舉行了孫中山先生銅像揭幕儀式。
交流影響
孫中山曾四過江門
江門人之所以起意興建一座中山公園,皆因孫中山曾四過江門。
1895年2月下旬的一天(一說6月1日,即農曆五月初九日),孫中山由陳少白陪同,從香港來到江門,然後前往外海茶庵寺,會晤了慧真和尚。經孫中山曉以革命大義,慧真和尚同意加入興中會。之後,兩人又返到江門,搭船前往廣州,準備在廣州建立興中會組織。
1908年2月18日(農曆戊申年正月十七日),孫中山笫二次來到江門。他這次的江門之行,是茶庵寺的慧真和尚報告說已爭取到新寧(台山)的陳宜禧,請孫中山與他面談入會事宜。陪同孫中山到訪江門的,有陳少白、劉義(原劉永福的部下)、黃順(孫中山之兄孫眉的義子)、盧怡若、鄭卓等5人。他們從江門徒步前往外海,孫中山化裝成行醫的郎中,其他人則作跟班。
孫中山在茶庵寺過了一夜,次日,由陳宜禧的侄兒陳忠堂到茶庵寺迎接,眾人又取道江門,然後前往牛灣火車站會晤陳宜禧。
就這樣,孫中山兩進兩出、前後共4次經過江門。他雖然沒在江門過夜,但在江門的馬路上,卻四度留下了這個偉人的腳印和身影。
1911年11月16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會員黃明堂、黃梓等2000多人在江門舉行辛亥武裝起義,同日占領江門。11月19日,黃明堂率600多名起義軍進攻會城,迫使新會縣知縣朱紘反正,脫離清政府,歸順革命軍。這次起義,是孫中山組織的十多次武裝起義中,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